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嘉宾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天津医科大学迎来了2923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你们的到来为刚刚走过七十华诞的天医增添了勃勃生机。在过去的一年里,你们经受住了疫情和升学的双重考验,奋楫争先、勇于追梦,在风华正茂的人生阶段相聚在天医,将从这里开启求知新旅,绽放盛世芳华。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祝贺和最热烈的欢迎!参加今天典礼的,还有来自天津市教委直属5所重点中学的校领导,欢迎您们的到来!
2021年,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国家“十四五”规划稳健开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新征程。
这一年,对天津医科大学而言,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迈过了七秩征程,天医始终秉承着兴医强国的历史使命,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立德树人中坚守着红色初心,在服务大局中恪守着家国情怀,在科研攻关中引领着医学方向。当前,学校办学布局持续优化,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5年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目前已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临床医学进入前1‰,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一年,也是天医再出发、再奋进的关键之年,高质量发展的大幕已经开启,学校正在向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发展目标奋勇前行。一代代天医人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沉下身子、静下心,用实实在在的奋斗回应着这个美好而伟大的时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同学们,你们是幸运的一代,你们的青春和人生最出彩的阶段将一直伴随国家第二个百年征程,你们有幸与天医共同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今天,每一位新天医人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赛道上薪火传燃、勇立潮头?天医也将会永远记住你明天从这里展翅高飞的英姿。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今天,2923名新学子齐聚天医校园,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希望大家能肩负起这个伟大时代赋予你们的光荣使命,在逐梦新百年的征途中,努力成长为卓越的医学创新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这里,我有三点希望对同学们嘱咐:
首先,希望你们精医济世,胸怀家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于民,健康是立身之本;于国,健康是立国之基;于民族,健康是复兴之要。复兴路上的中华民族对卫生健康事业有着更多期待,医学事业大有可为,这也为同学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舞台。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心怀“国之大者”,将家国情怀融入精医仁心,彰显在民众危难之时。天医诞生于新中国建立初期,自兴办那一天起,就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以首任校长朱宪彝老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代医学家、科学家和一位位医务工作者,将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积淀凝萃,为医学事业倾尽毕生之慷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国尽责”的使命担当。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天医人再次吹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集结号,8批次276名医护人员逆行出征,驰援湖北;67名医护人员白衣为甲支援海河医院;还有更多医务工作者奋战在发热门诊及医疗战线,不顾个人安危救治病患。在祖国需要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危急关头,都有天医人义无反顾的身影,这便是医学理想的光芒所在。作为天医人,我的感受是:唯有奋斗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个人的价值才更加弥足珍贵,而它所赋予你的成就感与使命感也必将超越一切世俗化的快乐。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选择上,把个人前途融入国家需要的星辰大海,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同向同行,去谱写天医精神的崭新篇章。
其次,希望你们追求卓越、矢志创新。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医学教育定位为“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其中,“大国计、大民生”强调的是高度,也就是我们刚刚谈及的“国之大者”;“大学科、大专业”诠释的则是医学的广度,这也为大家指明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一是由局部趋于整体,医学教育将由过去的“重治疗”向“重预防、重康养”转变,大健康的理念将深入人心,贯穿于生命的全周期管理;二是由传统趋于创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给医学带来的影响日趋深远,未来的医疗模式也可能随之发生突破性变革;三是由独立趋向融合,较之以往的纵深化发展,医工理文的广度融合已成为当下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转化医学、智能医学在时代浪潮中奔涌而至,标志着医学领域“单枪匹马”的时代一去不返。这一切变革都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本科生阶段,你们要夯基垒台,追求卓越。古人云“博学而后成医”,医者之路道阻且长,没有捷径可寻,也并非一腔热忱可成,需要脚踏实地的积累和漫长的修行。未来你们也许会发现,没有一个病人的病症跟教科书上写的一模一样,需要大家勤于思辨,不仅要读好“有字之书”,更要读好实践探索的“无字之书”,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在研究生阶段,则需要不懈求索,矢志创新。不仅拘泥于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涵养真正的学术之气,学者风范。不断锤炼创新能力,不满足于浅层次、局部化的探索,敢于突破体系,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在新技术变革大潮中划出属于自己的事业之桨。
最后,希望你们求真至善、心怀苍生。同学们,未来医学或许会发生诸多变化,但其中亘古不变的是,医学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一门与生命直接对话的艺术,一门具有人文温情的生命艺术。被誉为现代医学之父的威·奥斯勒曾谈及,医学教育三部曲是“由病人开始,自病人引申,于病人完成。”也就是说,医学始终是以病人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医学则倡导“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更有“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表述。这些都是对医学内涵最好的注解。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既要了解宇宙的宏大、人类的局限、生命的未知,也要感同身受每一位患者真实的痛楚。敬畏自然,悲悯生命。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捧敬佑生命之仁爱心,历悬梁刺股之求索路,成德高医粹之真善身。
同学们,你们的梦想在新时代启航;你们的未来,也将在新时代绽放。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努力收获“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成长为一名道德高尚、技艺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