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岚副教授课题组两项研究破解家庭暴力代际传递密码 构建久坐人群焦虑防控新策略
发布时间: 2025-05-15 浏览次数: 12

减少家庭暴力、预防并改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通过科学手段解析风险并制定精准干预策略成为学界关注焦点。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王岚副教授课题组于202411月和20251月分别在《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中科院二区,IF=5.9)与《BMC Psychiatry》(中科院二区,IF=3.4)发表两项研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揭示童年不良经历(ACE)与成年亲密伴侣暴力(IPV)的关联模式,以及久坐行为与焦虑的剂量反应关系。

一、揭示童年创伤的代际传递模式

在《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subsequent experience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adulthood: a gender perspective》一文中,课题组基于覆盖全国23省份的21,154人代表性样本发现,贵州是中国ACEIPV以及ACE合并IPV流行率最高的省份。儿童时期遭受的虐待与成年后遭受同类型的虐待存在着较强的正向关联(心理虐待(ACE1-IPV3)、性虐待(ACE2-IPV2)和暴力殴打(ACE4-IPV1ACE3-IPV1)),这表明受害者在成年期可能再次经历与儿童时期相同形式的暴力。这种同型连续性的关联模式可能是家庭暴力行为代际的重要机制。

 

 

二、久坐行为与焦虑的J型关系及步行干预策略

在《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entary time and anxiety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a 10-min walk》中,课题组基于28,977人的全国调查数据揭示,久坐时间的增加与焦虑风险的增加独立相关,两者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的J型关系,即当久坐者的久坐时间到达6小时/天这一阈值,久坐者的焦虑风险会更迅速地增加。一周中步行超过10分钟天数>5天可以有效降低久坐对焦虑的负面影响。


两项研究均由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田正作为第一作者,护理学院王岚副教授担任通讯作者完成。研究成果融合流行病学与数据科学,聚焦公共健康关键议题,推动我国公共健康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