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三载援藏路,矢志一生育人心
发布时间: 2025-07-18 浏览次数: 16

倾心三载援藏路,矢志一生育人心

 ——记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援藏教师”姜贺

从渤海之滨到雪域高原,30余年来,一批又一批天津援藏人才肩负使命、跨越千里,对口支援西藏昌都,投身于医疗、教育、文化等工作一线,以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服务民生、培育人才、助力发展,用智慧与汗水交出一份份亮眼的时代答卷,谱写着民族团结、交融共进的动人篇章。

在这支默默耕耘的援藏队伍中,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师姜贺正是其中的一员。自2022年踏上教育援藏之路以来,他扎根教学一线,用三年的倾心奉献,诠释着一名援藏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一、师资培育:从“单兵带教”到“团队造血”

初夏时节,阳光透过窗户洒入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医护部办公室,姜贺正坐在办公桌前,按照授课年份细致整理着一摞《外科护理学》教案。教案扉页上,“2022.8 初到昌都”“2024.3 二期援藏”的字样清晰可见;夹在纸页中的设备简图、病例导入便签,静静记录着他三年来援藏教学的点滴轨迹,见证了他以实际行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服务边藏教育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在《继续医学教育》期刊的封面下方,结对教师平措桑珠的名字赫然列于第一作者栏。三年前,平措桑珠还是一名科研经验几乎为零的青年教师。通过“师徒结对”机制,姜贺与3名本地教师结为帮扶对子,结合实际开展教学指导与科研培训。在持续的陪伴式帮带下,平措桑珠已实现从“科研小白”向“科研骨干”的转变。在姜贺的工作笔记里,详细记录着40余次教学研讨与8场科研讲座的内容,见证了2项省部级课题与5篇期刊论文的诞生,实现了学校医护部科研工作的“零突破”。

2025年自治区养老照护大赛筹备期间,由援藏培养的骨干教师韩思岐已能够独立承担训练任务,带队参赛。“从跟着天津老师学备课,到现在能设计完整的备赛方案,这三年的成长看得见。”韩思岐这样评价自己的转变。截至目前,援藏团队已累计培养本地骨干教师10余名,其中4人获评学校“优秀教师”,“援藏教师+本土骨干”的双驱动教学体系的建立,为本地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姜贺指导当地教师备课

姜贺进行教学分享

二、实训基建:从“纸上谈兵”到“临床接轨”

2022年刚到时,所谓的‘手术室’不过是间空教室。”站在如今功能完备的模拟手术室内,望着护生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手术衣穿脱练习,姜贺感慨良多。

姜贺进行模拟手术室授课

这一集教学、实训、考核于一体的现代化实训平台,凝聚了天津援藏队的共同努力。从前期的资金协调、图纸设计,到中期的师资培训、功能建设,团队有序推进、逐步完善,填补了外科护理、急救技术等多个领域实训教学的空白。如今,学生们已经无需再对着课本图片“想象演练”,而是能够在高度还原的临床环境中进行规范化、重复性操作联系,推动了教学从理论传授向实践导向转型,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地生根。

  

姜贺为学生授课

三、育人初心:从“知识传递”到“信念播种”

白玛拉姆对口高职考试冲刺中,需补充《外科护理学》重点章节笔记”“扎西江村申请到芒康县医院实习,需要再次对实习期间的注意事项进行交待”……在姜贺的手机备忘录中,6名结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动态被一一记录、持续更新。三年来,他始终坚持“扶智”与“扶志”并重,通过点对点帮扶持续跟进学生成长。他多次自掏腰包捐赠助学金、护考教材及学习用品,先后帮助4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学生们眼中,这位远道而来的援教老师不仅是课堂上的“姜老师”,更是生活中的“天津阿爸”。

 

姜贺为学生赠送学习用书

姜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护理技能,更是对职业的敬畏。”护生益西洛追的话语,质朴却真挚,道出了学生们的共同心声。姜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深层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信念的种植和精神的传承。在高原播下希望,在边疆点燃梦想。姜贺的坚守与奉献,是新时代教育援藏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所有援藏工作者在祖国西部奋进图强的生动缩影。

四、经验传承:从“三年坚守”到“长效赋能”

在援藏倒计时60天之际,姜贺将一份沉甸甸的“教育云档案”郑重交接给学校医护部——其中包含5万余字的专业建设材料、112份教学课件及96段教学视频,饱含着三年来援教工作的实践路径与成果积淀,为后续教学接力提供了有据可循的资源保障。天津援藏工作队职校援藏团队负责人表示,经过双周期援藏工作的接力推进,已初步形成的“调研—建设—提升—储备”闭环工作机制,为今后教育援藏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昌都样本”。

夕阳掠过横断山脉,昌都职校实训楼内仍灯火通明。三年的援藏周期,姜贺用156周的坚守,在雪域高原书写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6门核心课程实现“藏地化”改造,3项科研成果填补校内空白,上千名藏区护生在实训中掌握了“守护生命”的专业能力与职业信念。

个人的脚步或许有限,但精神的力量却能够跨越山河,生生不息。正如姜贺在师徒结对仪式上所言:“我们不是高原的过客,而是职业教育薪火的传灯人。”这份沉甸甸的援藏答卷,既是对三年援藏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藏东职教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