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药学一级学科简介
发布时间: 2024-05-10 浏览次数: 249

天津医科大学药学一级学科简介

药学一级学科学位点具有悠久的药学教育底蕴。始于 1949 年天津市公立药学讲习所,1996 年成为唯一的医科类 211 建设高校天津医科大学的药学院,与药理学系组成药学学科,相继获批了药理学(1981)、药物化学(2003)、药物分析学(2003)硕士点;药理学博士点(2006);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2006);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0)和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1984 年起招收药学本科生,培养了本科生 2700 余人,硕士 825 人,博士 100 余人。现有药理学、药物化学(含生药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临床药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制药学系和实验中心。拥有 4 个本科专业:药学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药剂学为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品牌专业;临床药学为天津市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2022 年为满足生物药飞速发展而建设了生物制药专业。优质的本科生提供了优质的研究生生源。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 301 医院、天津市药物研究院等 20 余个研究生实践基地。与美、日、德等国家 20 余家药学科研和教学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2021年增加 2000 余万元的大型药筛平台和 20 万个小分子化合物库。2023 年获批药学博士后流动站。

一、总体情况

本学位点立足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近5年引进多名高端人才,紧跟世界前沿研究方向,完善学科布局,建立了高水平导师队伍和科研教学平台,培养了高层次“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拔尖创新型药学人才,为国家和京津冀药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学科方向布局:在 70 余年历史基础上,已形成结构优化、方向凝练、重点突出的学科体系,药理、药化、药剂、药分和临床药学五个学科方向各具特色且交叉互补,已合力开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多学科交叉“全链条”抗肿瘤药物及心血管疾病新药联合攻关。

2.师资引育:近 5 年新引进国家和省部级等人才 10 余名,形成一支年龄梯度和学科分布合理的优秀导师队伍。共有专任教师 74 人,硕导 48 人、博导27 人,国家级人才 5 人,天津市人才 30 人和教学名师 5 人,有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和创新团队 6 个。

3.平台建设:具有省部共建医学表观遗传学和天津市临床药物关键技术等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基础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药学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三级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药学实验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

4.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招生选拔机制提高生源质量;加大博导上课比例和新开药学前沿课程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全院统一进行开题、中期、预答辩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严格管理;开展全方位导师培训加强导师能力建设;构建导师培养能力评估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压实导师第一责任人等制度,全方位构建更加完善的药学研究生育人体系。

5.成果:近 5 年培养博士 74 人,为国家生物医药发展贡献力量。博士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 90 项、省部级 68 项及横向 52 项。参与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6 项,转让 7 项;产出 SCI 论文 400 余篇(中科院一区上百篇);建立多个科教及转化服务平台;成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创新源头。三个药学相关学科即药理学和毒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进入 ESI 排名前 1%

二、培养目标

(一)药学博士学位

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药学领域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修养、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开拓、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

2.掌握药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药学的前沿和发展趋势,掌握药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方法。具备独立开展药学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工作的能力,能作出创造性成果,并为发展新技术、新理论作出贡献。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药企中高层次的药学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学术论文写作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工具。

(二)药学硕士学位

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药学领域创新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修养、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开拓、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

2.掌握药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药学学科发展及其国际研究前沿,掌握药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方法。具备一定的开展药学基础研究与药物研发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具有从事药学相关教学、医疗或科研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学术论文写作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工具。

三、培养方向与特色

1.药理学:针对心血管、代谢和肿瘤等重大疾病,深入研究其分子机理并发现疾病分子标志物和关键靶标(包括患者群特异的靶标如致癌突变分子),以供新型分析方法和治疗药物研发,并设计筛选新药物(含小分子、大分子和病毒载体)、确定药效和药理;还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与临床药理学研究,包括新药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酶学、代谢物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和临床用药关系等。在心血管疾病炎症、表观遗传、肾上腺素能、凝血等机制及肿瘤 PI3K 的信号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 Circulation 等发表了大量高水平文章,申请/获批了专利 20 余项,发现老药新用 3 个和苗头/候选化合物/药物 8 个,药理学与毒理进入 ESI 1%

2.药物化学:以心血管疾病、肿瘤以及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为中心,基于其新分子机制开展对靶点、DNA 损伤修复机制、氧化还原稳态小分子及 ADC 药物或检测探针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并借助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进行构效关系和结构优化研究,以发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与诊断试剂。建有 1500 余个小分子特色库;制备了世界上最强的动态核极化增效的TN分子,用于氧自由基的捕获和检测,为 NMR 应用于生物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天然先导物发现、衍生合成和靶点垂钓发现了糖尿病治疗候选化合物 5 个;深入研究四价铂药和 SHP2 抑制剂,发现了 3 个四价铂药和 5 SHP2 抑制剂等抗肿瘤新药候选物;4 个化合物在研发。

3.药剂学:以生物医学、药学、材料学和化学多学科交叉,专注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开展创新药物、靶向载体技术与新型治疗策略的研究工作。探索生物技术药物(多肽与抗体药物、基因药物与活细胞药物)的体内递送策略,为实现其临床用药提供有效递送体系;研究动力疗法(包括光动力、声动力、化学动力与放射动力疗法)在重大疾病精准治疗中的作用,开发新型光敏剂、声敏剂与放疗增敏剂,并推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结合无机纳米材料、有机纳米材料与仿生修饰技术构建智能靶向纳米载体。获得了大量优秀成果,处于国际先进地位,有 3 个递送平台已转让开发,为重大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有效的新型载药系统。

4.药物分析学:开发新兴药物分析技术用于分析大分子、手性小分子药物、中药复方分析,支持药物质量控制、代谢动力学评价、药物及中药核磁及质谱分析、中药复方及组成分析以及药典标准建立;分析诊断材料的国产替代等。设计和制备物理学探针及功能材料并进行表面修饰,或制备跨尺度超分子自组装新材料,以超分子精细结构的超快实时捕获与追踪以及组装引起成像信号淬灭等实现荧光成像或高灵敏活体成像或生物传感监测,进行药物储存与释放监测。为各种药物(手性、天然、大分子)的分离分析,开发手性拆分的整体柱、毛细管涂层及纳米颗粒等多种色谱固定相、抗体等大分子固定毛细管色谱柱技术、新型微柱细胞膜色谱。

5.临床药学:依托本校直属医院临床医学在糖尿病、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方面的优势,开展药物临床精准治疗、新医疗技术联合应用、新药(含中药)研发和临床评价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运用最新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揭示遗传性先天性糖尿病、结直肠癌等疾病的基因型、诊断标志物以及个性化药物治疗药物;同时研究临床药物抵抗的机理,为选择最有效的药物实现最佳的医学治疗效果提供依据。进行临床药物和中药的新适应症的二次开发。运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及多组学等技术发现药物或者其成分的作用机制和信号网络,据此发现可能的新适应症,进一步采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验证,实现新适应症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