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支部生活”官方微信公众号专题报道我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陈慧洁的宣讲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陈慧洁,听她讲述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宣讲员,是如何加强理论学习,创新宣讲方式,让自己扎根基层社区,融入群众之间,让宣讲深入民心:
我叫陈慧洁,是天津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一名退伍军人。
2017年9月,走出校园的我携笔从戎,服役于武警上海市总队。四载的军旅生涯,让我更加懂得奋斗之真谛,让我更加相信信仰之力量。2021年9月,走出军营的我重返校园,考入天津医科大学,并通过试讲选拔成为天津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宣讲团的成员,之后我积极参与理论宣讲工作,多次站上讲台、走进社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所研、所思所悟讲给大家,用自己的努力助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理论宣讲中,我不仅强化了理论学习、拓宽了研究视野,而且深入了基层群众、厚植了人民情怀。参与理论宣讲让我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风景”。我很荣幸有机会能把我的理论宣讲故事分享给大家。

夯基垒台:筑牢理论宣讲根基
军旅生涯铸底色。服役期间,从站军姿、叠被子开始,再到参加专项军事训练,最后成为一名合格战士,在跌跌撞撞中慢慢成长,这一路我走得很艰辛。我曾经见到过凌晨两点上海的夜,体会过冒着大雨和战友们一起跑三公里的快乐,感受过在大风天举着枪练习射击的艰辛……这段经历锻造了我砥砺奋斗的意志品质,筑牢了我爱国报国的坚定信仰。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部队里定期的理论学习,激发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爱,四年军旅生涯的磨砺,擦亮了我奋斗的底色,也坚定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理论学习亮主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武装越彻底,理想信念就越坚实,思想就越敏锐,行动就越自觉。”我深知要想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就必须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作为一名有八年党龄的党员,我始终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多悟一分,做到打头阵、当先锋、做表率。一直以来,我坚持把阅读《人民日报》、收看《新闻联播》、浏览“学习强国”当作日常习惯,精读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与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同向共行、同频共振,不断通过理论学习的深化擦亮宣讲的主色。
专业钻研提成色。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的必修课。我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专业书籍,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学术讲座、会议论坛,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展思想深度,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专业问题、解决学术难题。近一段时间以来,我聚焦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学术问题,静下心来研读、潜下心来思考、俯下身子写作,坚持以学术研究的深化增加理论宣讲的成色。
积厚成势:紧贴理论宣讲受众
基层锻炼知民情。2023年,我有幸成为天津市第七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高校班的一名学员,到基层开展实践锻炼是天津市“青马工程”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一课。2024年寒假,我来到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人民政府党建办,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锻炼。在这里,我参与了材料撰写、资料整理、会务组织、信息登记、接听来电、调解纠纷等工作。虽然这些工作琐碎也平凡,但让我加深了对基层一线的了解,加深了对群众期盼的把握,加深了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基层一线的实践锻炼,让我的宣讲更贴民心、更顺民意、更具说服力。
走进群众贴民心。为了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我走进了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朝阳里社区,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了解这里的社区志愿服务故事,为讲好雷锋精神积累了素材。我与返乡大学生交流座谈,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愿所盼,为我用“青言青语”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夯实了基础。今年年初,我同来自北京、山东、浙江等地的“青马学员”们一道,广泛开展青年调研活动,深入了解青年趣好,形成了2万余字的信息专报。正是在与群众的紧密结合中,我了解到了群众需求,也让我的理论宣讲更能讲到群众心坎上。
改进话语顺民意。近年来,我努力学习天津方言,尽我所能拉近与爷爷奶奶们的距离,力争让我的理论宣讲更能打动他们的心。我在为青年学生们宣讲时,常常运用通俗的网络语言、逗趣的表情动图……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理论讲生动,不断提高理论宣讲受众的“抬头率”“点头率”。在给小朋友们开展普法教育宣讲时,我常常从小朋友们爱听的童话故事入手,激发起小朋友们学法用法、遵法守法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只有用好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好听众易于接受的话语,理论宣讲才能顺民意、暖民心。

赋能添彩:丰富理论宣讲形式
“宣讲+场馆”,让体验更加鲜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走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气势磅礴的长城绘画、遵义会议的复原景观、开国大典的场景再现……一件件历史文物、一篇篇档案资料、一幅幅历史图片,让我们仿佛亲身置身于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中,让宣讲的底气更足、思路更清、话语更响。我们还将宣讲的课堂搬进了天津博物馆,在小洋楼模型沙盘前、在第一面五星红旗前、在《歌唱祖国》曲谱前……我们在场馆里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鲜活生动。
“宣讲+文艺”,让传统迎来新生。2023年,我们组队参加了“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青年建功新时代”天津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大赛。选取“第二个结合”为主题,采用舞台表演和画外配音相结合的文艺形式,复刻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经典场景,生动演绎了唐朝侍女俑化妆出门的全过程,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可观、可感、可闻的生动形式,全面展现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蕴,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活了,实现了既赏心悦目又身临其境的宣讲目标。

“宣讲+科技”,让未来走进现实。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大赛的现场展示环节,我们以VR眼镜为道具,带领听众走进现场、亲身体验,增强了理论宣讲的科技感、现场感、体验感、互动感,使得我们的宣讲更加抓人眼球、引人入胜。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搭建网络宣讲平台,充分发挥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传播力量,引导理论宣讲从讲坛走向网络,扩大了宣讲的影响力和受众面。我们通过运用“宣讲+科技”“宣讲+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赋能理论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向千家万户。
实践创新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活跃生动,理论学习和宣讲也必须是生动活泼的。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坚定“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信念,保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决心,激起“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斗志,继续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不懈学习者、忠实信仰者、倾情讲述者,以吾辈之青春,讲述这盛世之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