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简介  学院概况  
学院概况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成立于2019年12月,由原医学英语与健康传媒学院(外语教学部)与医学人文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同时,学校“天津医科大学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和“天津医科大学美育中心”设置在医学人文学院,与医学人文学院合署工作,实行“一学院两中心”工作运行模式。学院下设3个学系(含4个研究中心),即医学英语系(医学英语与健康传媒研究中心)、医学伦理与法学系(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中心、医学伦理研究中心)、医学文化与艺术学系(医学文化与艺术审美实践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讲师27人,助教4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具有硕士学位34人;硕士生导师7人。学院教师专业背景涵盖哲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适应学科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的师资队伍。

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预科生以及继续教育等五个培养层次的教学工作,构建了涵盖哲学、文学、法学、艺术、医学、历史、军事等多学科的课程教学体系。

学院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突出。教学改革成果显著,曾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4年,我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18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校之一;2007年,我校成为全国65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之一,亦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医科院校。2014年,“医学英语实训中心”获批天津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8年正式获批天津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2015年以来,以“多元培养、特色发展、满足需求”为特色的全新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体系在全校实施,包括三个层级的近20门英语课程。2015年慕课《医学术语学》在全国医科院校首批上线,该课程2021年获评天津市线上一流建设课程。在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面,学院开设医学英语与跨文化沟通类课程、医学人文与职业素养类课程、医学文化与美育类等医文融合课程80余门。2006年,我校获批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我校获批国家级“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年,《医学伦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该课程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20年获评天津市线下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021年,《临床医疗法律问题专题研究》课程获评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及团队被认定为2021年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学院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级科研和教研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主编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教材70余部,发表SSCI、CSSCI、北大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百余篇。与此同时,为弘扬和传承以天医首任校长朱宪彝为代表的老一辈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德高医粹”精神,学院组织教师编纂出版图书《朱宪彝》《天津医科大学名医名师录》(第一辑),指导学生自编自演原创中英文话剧《朱宪彝》、自编自拍天医名医名师纪录片《赵以成》《金显宅》。

学院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曾获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单位、天津市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岗先进个人、“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总决赛个人三等奖、教育部榜单大学生学科竞赛以及天津市教委大学生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另外,在天津市各类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学院教师累计60余人次获奖。

学院建有多元化育人载体。主要包括:

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6)

教育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007)

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2007)

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3)

全国地方医学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22)

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单位(2023)

中国医师人文医学职业技能培训基地(2010)

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

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

校馆共建基地2个——文化育人实践基地(2024) 和美育实践基地(2022)